Hi,我是那个被你网暴的KOL

幸好,我在赛博空间里活下来了。

投稿来源:蓝鲸浑水

“没事,因为网络暴力遭受抑郁症的人挺多的,我现在已经走出来了,你问吧。”

2012年,还在读大学的瞬瞬就经常在天涯、爱物等论坛上分享自己的购物心得和时尚看法;

2014年,入驻微博后,瞬瞬凭借自己对时尚的敏感度,借助当时风靡的洛丽塔风、JK制服风格等日系潮流获得了一大批粉丝;到2015年,微博活跃粉丝数量就达到了10万。

“那时候微博的商业性并没有那么强,我不过是喜欢打扮自己、喜欢分享的小女孩。”

瞬瞬以为,自己的分享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但随着关注她的人越来越多,一场风暴却已在酝酿之中。

“到现在我都记得第一个攻击我的评论‘瞬瞬长这么丑、脾气这么差,为什么还能火啊?’”

“这条评论有几十个点赞、十几条跟风回复,每一条回复我都点开一个一个看完了。”

图片来源:瞬瞬发布的视频截图

“有一个人出来骂,跟风的人一下子就都来了:有的人来看笑话顺便踩一脚,有的人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吃瓜。”

“我自己确实不是那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大美女,但女性的外貌从来不是原罪。”

从那之后,瞬瞬隔几天就会遭受一次body shame(身体羞辱)。

“如果只是外貌攻击,也许能够承受。可是后来逐渐发展为无中生有的谣言,比如说攀上富二代、被包养、做别人的小三等损害我人品的恶言恶语。”

图片:瞬瞬受到的部分恶评

接连不断的网络暴力仿佛最后一根稻草,把本就遭受家庭变故的瞬瞬推入了抑郁症的深渊。

“我当时那段时间感觉人生都失去了意义,也有过自我了断的想法;如果能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希望自己能在18岁那年先去整容,把那些不好的地方都先整掉。”

“一开始,我也想不懂他们为什么要骂我”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诞生成长的伴生物。从可以使用匿名的虚拟账号存在这世界的那一刻开始,人们心底的黑暗就从牢笼中伸出了一个小小的触角。

-路路,敏感话题up主,2w

“离开互联网,网络暴力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互喷’、‘骂街’,是互联网把它放大了。网络的奇妙性在于,无论你的观点有多离谱,总能找到和你有一致性的一群人。这就演化成了1V多、多V多的暴力行径。”

-甜妹,知识区UP主,10w

“网络暴力无非就三个维度,第一种是输出相左的观点;第二种就是开始攻击你的外在;第三种就是更猛烈的人身攻击,甚至延伸到对所处群体的无差别攻击。”

“第一种其实很正常,现实中和你唱反调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碰见一个人指着鼻子说你丑。那一瞬间会觉得很难理解,也想不懂为什么。”

-小西,知识区up主,3w

“他们甚至连我的视频都没有看完就开始骂我。”

“我曾经发布过一个关于‘掰弯直女’话题的视频,其实视频的整体意思是在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但很多人点进来只看了开头,就认为我在引导大家去掰弯直女,直接开始攻击我。”

有很多人,他不会去完整地看完你的视频,也不会去思考你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他就是抓住了一个点,对这个点进行猛烈攻击。

而有时候,他们骂你,是因为他们是所谓的“家人”。

-小宇,情感类微博博主,13w

“去年,我发布了一条关于“嫉妒”这个话题的微博,被转发进某个超话。结果就有很多(男性)网友从性别角度来攻击我,一开始还是在说观点,后来就发展为人身攻击。”

“让我感到特别诧异的是,他们不是通过评论骂我,也不是私信,而是专门发一条微博来骂我,然后带着tag#,再@我;再@他们所谓的‘家人’,呼朋唤友地一起来骂我。”

“有很多人是纯粹为了声援支持(他的好友)来攻击我。他们甚至压根不在意我到底说了什么,也不在意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就是觉得‘我好朋友让我骂他/她,那他/她就肯定是错了’。”

网络暴力往往是一种群体行为,一群人因为同样的观点和信仰聚集起来,在彼此认同中构筑着情感共同体,在情感的推波助澜下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被网暴难道是宿命吗?还是一种代价?

KOL,这个称号,不必赋予它过多的意义,不过是多了些附和的声音罢了,但附和的代价是那些质疑、反对、批判、否定等等都会奔着最初的发声者而来。

-小宇,情感类微博博主,13w

“被误解不是表达者的宿命,我觉得被骂才是。”

“其他人在我的内容的基础上转发点赞、进行二次创作或者多次解读,其实这些行为与我表达的意义是关系不大的,甚至是无关的。但结果我还要因为这些挨骂。”

一场网络暴力,很多时候可能和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可能演变到最后都忘记出发点是什么,只不过是各种类型的人,借助某个热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寻找自己的存在感罢了。

“后来我开始陆续接商单之后,我承认自己是从这种(影响力)赚钱了,我会把‘被骂’看作一种成本。你得到了什么,总要舍弃什么吧。这样想,其实比较容易接受了。”

所谓KOL也好,泛化一点来说譬如网红、流量明星、大V 等等,只要获得了网络舆论场中的影响力——这种切实的权力,那么就必然要为此付出代价,被网络暴力好像已经成为了这个代价中的一种。

“也许网络暴力是一种成本吧,是拥有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成本。”

“逃避、反击、律师函,我都试过了

-小宇,情感类微博博主,13万粉丝量

“面对网暴,说实话,除了拉黑举报删除外,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了,送给大家四个字,多说无益。”

“我也努力思考过,如何去解释去挽回这个局面,如何去顺利驳倒这群不讲道理的人,但实际上,当他们开始攻击你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你们的三观是不一致的了,你再怎么解释都没用。”

根本上就不是一类人,互相理解是一种奢望罢了。

“而且一旦你拥有了庞大的粉丝体量,那你的反击和维权行为,在路人眼里,不是‘自己卖惨’就是‘网暴别人’”。

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正面回应很容易被看成是在煽动粉丝攻击,甚至有时候确实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卡夫卡松饼君”她是网暴的受害者,也曾是网暴的施害者。

2020年2月,她收到一条评论“松松君有小肚腩哦”。

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偏差,她认为这涉及到对女性群体的body shame(身体羞辱),专门拍摄一个视频来反击。

之后她挂出一条据说是“为第一个被网暴的人说了句话”的评论,没有给ID打马赛克。

这一动作直接引发了超出她本意的后果,并且越来越滑向失控,大量关注她的的粉丝对这两位进行了网暴,直接导致账号的注销。

事情发生后,有人指责她“网暴素人”,有人开始怀疑她“病历的真实性”,慢慢地,吊诡的一幕出现了:网友以“讨伐引导网暴者”为由,发起了一场网暴。

今年在b站出圈的法学老师罗翔老师说过:

“不管你的粉丝有多少,其实都是虚拟的。人能影响的人,或者说人能真正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只是片刻的情绪感动罢了。”

对于KOL来说,你其实控制不了你的粉丝,甚至你对他们的影响力都是有限的。

他们会因为你的一句话去网暴别人,却不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停止网暴。

-小西,知识区up主,3w

“我会把我觉得合理的评论置顶,比如有一条评论是‘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好好看完这个视频.......’我想用这种方式尝试去引导更多的人,耐心把视频看完再发表观点,而不是一上来就想当然地开始攻击。”

“我很少刻意去进行回应或者反驳,只要不是无差别的群体攻击,我一般就无视或者拉黑删除举报。”

“对于一些恶意的评论,我反而会选择留下,因为持有其他观点的人会来进行反驳的,我没有亲自去争论的必要。”

“正主”下场,到头来扣上的,是“带节奏”的嫌疑,再无其他。

-瞬瞬,时尚美妆博主,13w

“面对网暴,KOL本身是很被动的。不管是骂我的人还是帮我说话的粉丝,我都没有办法控制别人的行为和想法,只能控制我自己的言行。”

“一旦你试图去回应或者反击,在别人眼里是坐拥几万粉丝的KOL在煽动粉丝攻击素人。”

“但是本身而言自己是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加害者,这些网暴别人的人反而抱着一种我弱我有理的心态。”

“但如果沉默以对,特别是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个人道德有关的谣言,别人也会觉得沉默就是心虚,之后可能会成为洗不掉的污点。”

“我发过好几次长微博澄清,但基本没有什么用,反而引来更多看热闹的人。”

“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发过律师函,最后也只是封了骂我骂得最狠的几个账号,造成的声誉上的损失和心理的伤害是没有办法挽回的。”

“后来,我学会了与被网暴的自己和解”

-小宇,情感类微博博主,13w

“其实KOL、网红啊,我觉得都是很割裂的一种生活状态。网络上的状态和现实中的生活是分裂的,我所遭受到的(网络暴力)没有严重到说危害线下的生活。那我选择的,就是网络中发生的就留在网络上,不要带到线下让自己痛苦。”

-路路,敏感话题up主,2w

“被骂的时候要想开一点,只要没有延伸到线下,他就对我没有造成任何实际上的伤害;关掉电脑、关掉手机,没有造成我任何实际上的损失,那我无视处理就好,不予回应。”

“或者换个思路想,不处理放那也挺好的。他们骂我,我才有争议、才能有热度,弹幕数量和评论数量显著增多,还能给我增加权重。”

-阿菊,时尚领域up主,11.4w

“在开始的时候,我会反复去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就像评论中这样?会反复去看评论,会开始否认自己,会怀疑他说得到底对不对。”

“我大约用了1-2个月来调整自己,降低自己的更新频率,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安慰还有许多其他网友的鼓励都帮助了我,更重要的是,我明白,我自己做视频,最本质上是想给大家带来快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图片来源:阿菊发布的视频截图

“我不再去怼评论、不再去看它们,用更加直截了当的方式去对待,比如找平台投诉、拉黑删除举报一条龙。”

“做自媒体应该是一份开心的职业,是把日常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可能我们无法反击,但我们愿意发声”

2020年12月,阿菊和瞬瞬上传了视频,选择把自己所遭受的网络暴力讲述出来。

“如果把所有事情返回到最初想做KOL的原点,不过是想给大家一些很好的参考,坚持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如果大家需要一把尺子,我想做尺子底下的白纸。”

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站出来去说,这个事情是不对的,是不值得宣扬的。

视频上传后,阿菊在后台收到了许多私信。

“看到那一条条的私信,我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都经历过这份痛苦。”

“所以我认为KOL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发声,是对网络暴力整体发声,不是针对某一个观点或者某一个网友发声。”

“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我公开地去谈这件事至少可以正面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许也能给有类似经历的人带来一些支持和力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另外也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去正视这个问题吧。网暴和body shame 都是很严肃的事情,它们值得在社交平台上被更严肃地思考和对待。”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让更多人产生认同感、责任感,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把正确的理念宣扬出去,这才是一名KOL最值得被喜欢的理由。

今天愿意和大家聊聊“网络暴力”的这些KOL,幸运的是,他们从一场场风暴中走了出来。

但我们也知道,有很多KOL因为网络暴力,退出了赛博空间,甚至离开了人间。

网络赋予了KOL更响亮的“话筒”,也附带赠送了更聒噪的“收音器”。当一言一行都被赤裸裸地袒露在世人眼中,网络暴力的发力点仿佛无处不在。

KOL,最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最轻易能够发动一场网络暴力。

为保护隐私,受访者名称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蓝鲸浑水 | 新媒体观察
相关阅读
网易上线“视频版知乎”,但第一批用户已经离开了
凭借“流量明星”上位后销量暴跌,女性最关注的赛道有哪些套路?
要在微信上打开淘宝链接有多难?网友等了八年
小红书滤镜翻车,“种草”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