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近六成学校,造血不足的成实外能自救吗?

剥离贡献学费超五成的小学初中,仅靠非义务教育,成实外有未来吗?

三间高中,26人考取清华北大,超过八成考生可升读复旦、浙大、上海交大等国内顶级大学。2021年高考,有“状元摇篮”之称的成实外教育喜报依旧亮眼。

然而,从近日其发布的2021中期“成绩单”看,和容光焕发的大学新生不同,《民促法》规训下的成实外,正在重重隐忧下踽踽独行。

学费贡献超五成的K9学校,正被逐步剥离

成实外2021中期业绩报指出,上半年,学费仍然是成实外教育的主要收益来源,占公司收益约79.7%。拆分各类别学校收益来看,小学和初中共实现收益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1%和15.5%,为学费总额贡献超过五成。截至2021年6月30日,成实外拥有小学和初中共22所,占旗下学校总数约59.5%。

学生入学人数也证明了K9学校的发展潜力。上半年就读于成实外旗下学校的小学生人数为11124名,同比增长33.8%,是成实外各类学校中入学人数增长最快的类别。同时,成实外旗下学校共有初中生15224名,同比增长1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约46%。

无论是吸金能力还是增长势能,都显示义务教育学校是成实外最重要的资产之一。然而,这部分资产正被集团逐步剥离。

今年8月,成实外发布公告称,拟出售旗下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及成都市金牛区成外附小幼稚园的100%出资人权益,现金代价为750万元。对于出售原因,集团称主要是受到《民促法》的影响。公司向义务教育阶段非牟利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时,《民促法》对其诠释及应用存在不确定性。基于此,公司决定将其业务策略转移至提供非义务教育服务。

事实上,《民促法》对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进行了诸多规定和限制。《民促法》第十三条提到,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学前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意味着,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并购扩张路就此断绝,只能依靠内生发展。

与此同时,义务教育类民办学校的关联交易也被禁止。《民促法》第四十五条提到,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对习惯于走轻资产模式扩张的成实外来说,这无疑将阻断旗下义务教育学校又一重要发展路径。

而且,根据《民促法》第十九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成实外旗下小学及初中将不得不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而高中则将登记为营利机构。财报中也提到,成实外大多数于2017年以前成立的高中学校已申请注册为营利机构,正等待政府批准。

性质改变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原本一个牌照的K12学校可能不得不分离成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两种牌照。而对希望通过民办学校的直升政策来规避中考压力的家长来说,单独挂牌是否影响初中直升高中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仅剥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而不明确配套举措,必然影响到成实外学前教育和高中的招生。

从整体上看,虽然成实外教育已经明确将业务重点转移到提供非义务教育服务,但转型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上文提到的出售两间学校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具体剥离举措,但此次交易中买方四川德瑞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的疑似实际控制人宋炜,同时也是四川德瑞集团的核心成员和高管之一。而四川德瑞是成实外教育综合联属实体的集团学校出资人权益的直接持有人,因此这场交易被质疑“左手倒右手”。尚处于初期的剥离方式也显示成实外还未找到一条合适而高效的转型道路。

剥离贡献大半学费的小学和初中是否会对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非义务教育学校能否迅速发展起来弥补义务教育学校剥离造成的经营缺口?为最大减轻对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影响,剥离的同时应出台什么措施?这些都是成实外业务策略转型路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营收持续增长,利润跌至5年前水平

转型的底气或许来源于不错的营收。

2016年,成实外教育以国内第一家民办学历教育服务提供商的身份登陆香港主板。上市五年,业绩一直表现得不错。2021年半年报指出,期内集团实现11.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1%。对比近五年中期业绩报告,成实外的营收持续稳定上升。

对于收益增加的原因,财报指出主要由于集团学生入学人数增加及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于集团综合入账所致。上半年成实外学生总人数达57083名,同比增长15.4%;学前教育至十二年级学生总数为39526人,同比增长21.4%;大学生人数为17557名,同比也有4%的小幅增长。

看起来,不管是“内生增长”还是“外延并购”,成实外的发展之路都走得十分稳健。但令人担忧的是,其营利能力已出现疲态。

2021年上半年,成实外实现期内溢利1.75亿元,同比下降27%,这是近五年的上半年集团期内溢利第一次出现下降,甚至还未达到2017年中报1.76亿元的水平。从毛利润看,期内集团实现3.69亿元毛利,同比下降4.8%,也出现了近五年中第一次下降。而且,其毛利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使用的2020上半年毛利润是2021中期业绩报告中披露的“3.88亿元”。但在2020中期业绩报告中,其披露的毛利润为“3.79亿元”。两期财报中同一项的数据并不一样,具体原因尚不明确。截至目前,关于该项数据的变更,成实外尚未发布说明公告。

对于毛利率下降的原因,财报指出主要是由于雇员薪金增加及社会保险付款增加、食堂运营成本增加、向合作企业支付的费用增加、设备和校舍装修的折旧费用增加、近年新开办及未达成要求的学校毛利率较低所致。

三费开支的持续增长也说明了盈利不足的部分原因,其中行政开支的攀高尤其显眼。报告期内,集团的行政开支约0.98亿元,同比增长20%。与2017年的0.41亿元相比,更是大涨139%。财报显示,行政开支的增加主要受到审计、评估及业务咨询的咨询服务费增加和社会保险开支增加的影响。此外,销售及分销开支、研发费用也在逐年小幅提升。

从现金上看,2021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2.78亿元,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1.33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48亿元。持续的现金流出未来或不断向集团的抗风险能力施压。

利润增长驶入慢车道、未能有效控制的三费、持续流出的现金……看似大好的业绩下,暗潮汹涌。

今年9月1日,《民促法》正式生效,剥离义务教育资产已迫在眉睫。但成实外似乎还没能在义务教育学校之外,找到可替代的新利润增长点。而利润下降、毛利主要指标呈下行态势、三费开支增加、现金持续流出,更是给转型路上的成实外带来更多的未知性。

相关阅读
光正教育披露中山市学校项目进展,新竞标土地拟提供高中及幼儿园教育
光正教育发布转型方案:将专注于轻资产余下业务的扩张
北京新东方双语学校将停办小学和初中部,俞敏洪发公开信致歉
聚焦“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中考应引入素质学科过程性评价,减少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