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扑街,不能全怪邓超和俞白眉

邓超俞白眉,咸鱼不翻身。

文|锌财经 陈妍

编辑|大风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惨败。

邓超和俞白眉这对CP,原本想靠着《中国乒乓》实现口碑翻身,洗刷“烂片搭档”的臭名声。结果电影上映12天,票房才刚刚超过9000万,最终落点大概在1亿左右,简单来说,就是赔得底裤都不剩了。

或许真是应了“狼来了”的故事。邓超和俞白眉前三部电影,烂得循序渐进颇有“水平”,《分手大师》票房6.65亿,《恶棍天使》票房6.48亿,《银河补习班》票房更是高达8.78亿。电影虽然口碑都不咋的,但在票房上却一路开挂,邓超和俞白眉本以为掌握了财富密码,不曾想是透支了观众的信任。

邓超最近在路演中,难得坦诚地说道:“我知道我和俞白眉之前的作品透支了大家的信任,有人说我们是劝退组合,希望有这种想法的人,能来看一看这部电影。”

那《中国乒乓》的质量如何?必须要承认的是,这已经是邓超和俞白眉拍摄的所有电影里,最好的一部了,豆瓣7.1分的评分也是其证明。但,仅仅也就是无功无过的水平。

不止是《中国乒乓》一部电影的问题,纵观中国体育电影史,迄今为止也没出现票房和口碑都大爆的电影,这背后既是中国体育电影的结构性困局,也与电影创作者不求创新,落入叙事老套的窠臼息息相关。

《中国乒乓》原本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为中国体育电影树立新标杆,但如今来看,它只能和此前多部表现不佳的电影一起,成为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史上的垫脚石。

体育电影的重重困境

老实说,《中国乒乓》可能是中国体育电影史上,最命途多舛的一部电影。从拍摄到宣发到上映,没有一步走得顺利,该电影出品人陈辉也表示,“因为很多东西其实并不可以放到台面上去说,但确实中国体育电影有它的困难。”

光是电影的上映历程,就经历了一波三折。最开始,《中国乒乓》打算在2022年的国庆档上映,后来撤档。今年1月6日,《中国乒乓》又宣布定档大年初一,是2023春节档电影里最晚官宣的作品,结果10天后,电影方决定还要再缓缓,改档至大年初三上映。

本以为上映后就没事了,然而上映没两天,电影又紧急撤档,延期至2月17日“绝地反击”。片方给出的理由是,因宣传发行团队在决策、筹备、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致使影片在春节档陷入特别被动的局面。

《中国乒乓》跟观众玩了一出“极限拉扯”,于是,观众决定用脚投票,干脆不看了。电影身体力行地证明了,什么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通操作下来,《中国乒乓》的市场热情也冷却了,再加上邓超和俞白眉此前的“名声在外”,电影在正式上映前就被打上“烂片预警”的标签。

关于电影撤档,一方面是今年春节档太能打,另一方面,则是以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电影背后牵扯的利益主体太多。这就导致了,一部体育电影面临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了电影上映节奏。

前两年,讲述中国女排故事的《夺冠》在上映前,也经历了定档、更名、提档、撤档、再定档、再提档的复杂过程。当时《中国女排》官宣进入贺岁档后,因为预告片里中国队教练啃鸡腿,以及暗示打假球等情节,引发了一场风波。

《夺冠》剧照

据媒体报道,电影原型人物之一的陈忠和,认为预告片里的自己呈现出“没有雄心大志的丑态”,在把他塑造成丑角的同时,也歪曲了女排历史。

随后,电影出品方紧急将《中国女排》改名为《夺冠》,并删去了一些争议性镜头。电影片尾字幕中还打上了“本片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声明。可明眼人都知道,这部影片讲的是中国三代教练和三代女排球员的故事,之所以这样欲盖弥彰地加一句声明,只是想要避免矛盾。

或许是汲取了此前体育电影拍摄的经验,《中国乒乓》在各个方面都做得谨小慎微。尽管也以原型人物和事件为基础,但电影人物名与真实人物都存在差异,而且在事件的选取上也尽量避免争议,可即便如此,电影仍然经历了多次修改,上映也并不顺利。

俞白眉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乒乓》遭遇的波折,比他从业20多年做别的所有东西的难度加起来还大。他感慨道,“那时候我觉得最大的厄运就是这个电影永远见不到观众,就感觉干了这么多年真的就是鸡飞蛋打。”

对于体育电影而言,如何在真实的背景框架下,与多方沟通协调,进行合情合理的艺术虚构,成为很大的挑战。

平庸才是原罪

电影筹备五年、成本或将达到3.5亿,在邓超和俞白眉的认知里,《中国乒乓》是他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创造出的用心之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都投入巨大的情况下,目前的票房情况完全低于预期。

《中国乒乓》落得如此下场,冤枉吗?倒也未必。比起电影之外遇到的问题,《中国乒乓》自身的平庸才是最大症结所在。

和很多体育题材的电影一样,《中国乒乓》说好听点是拍得“四平八稳”,但言外之意就是套路雷同,情节单一,看到电影片名就能猜到大概的剧情脉络,没有任何意外之喜。

《中国乒乓》讲的是,中国男乒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至暗时刻,在意大利执教的戴敏佳决定回国,经历重重困难,帮助中国的新兵老将再次捧得斯韦思林杯,让中国乒乓重振旗鼓。在豆瓣上,有网友用七字真言概括了电影全部内容:赢、飘、输、哭、练、胜、笑。

豆瓣截图

只要把“中国男乒”、“戴敏佳”、“中国乒乓”等这些关键词替换,电影就可以变成《中国女排》、《中国速滑》等多部体育题材的影片,毫无违和感。也就是说,电影本身不具备独创性优势,剧中人物非常脸谱化、工具化,导致观众看完后没有记忆点,那么看一部和看十部就没有任何区别。

除去故事质量一般,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体育电影的内核过于单薄,总是为了宏达叙事而忽略了观众真正的情感需求。结果就是,电影励志了也煽情了,但观众看完不感动,也无法共情。

反映到票房上就是,观众不太乐意为中国体育电影买单。目前票房成绩表现最好的电影是《夺冠》,总票房也仅有8.36亿,排在中国电影票房总榜126名,与其他动辄十几二十亿票房的商业电影有很大差距。而在同类型里,比《夺冠》早三年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内地一举夺得近13亿的票房。

体育电影不止讲体育

一部好的体育电影,体育元素只是电影的起点。

想当初,《摔跤吧!爸爸》在内地上映的时候,前有“五一档”《拆弹专家》、《记忆大师》等多部热门国产电影,后有《银河护卫队2》等好莱坞大片突袭,可偏偏这样一部没背景、题材罕见的印度电影成为当时最大的赢家,令很多业内人士都大跌眼镜。

究其根本,还是这部体育电影本身太能“打”了。

为了让电影足够写实,《摔跤吧!爸爸》剧组的演员,都接受了专业级的摔跤训练。女一号法缇玛·萨那·纱卡在电影开拍两个月时,就经历了一次意外骨折,而饰演妹妹的桑亚·玛荷塔在片中的摔跤镜头不到1分钟,却为此训练了整整9个月。

电影男主角阿米尔·汗为了能贴近角色,先是在短期内增重28公斤,来完成55岁的中老年戏份拍摄,而后又在五个月内减掉25公斤的赘肉,补拍年轻时候的戏份。当被问及为什么不用化妆和特效时,阿米尔·汗表示,不是不行,但这样就无法切身感受到肥胖的重量了。

《摔跤吧!爸爸》剧照

正是前期完善而又扎实的准备,让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且真实,为电影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电影创作没有流于俗套,在内容打造上别具一格。试想在一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社会,讲述一个脾气执拗的父亲帮助两个女儿逃离婚姻的桎梏,成为优秀的摔跤运动员的故事,本身就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具有挑战性,一下子就拔高了立意。

电影融合了个人梦想、父女之情、社会阶层矛盾,再穿插着为国家荣誉而战的内容,观众能从中获得翻倍的情感体验。好的体育电影具有普世价值,能够打动全世界观众。因此,即便中国与印度社会有诸多不同,国内观众也能与影片中的角色共情。

当体育电影在质量上有了保障,它的商业价值也就不成问题了。《摔跤吧!爸爸》在全球席卷3.03亿美元的票房,而在好莱坞,许多体育电影不仅成为奥斯卡各项大奖的种子选手,在票房上同样大获成功。比如,200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百万美元宝贝》,全球斩获2.16亿美元的票房。

中国是体育大国,也是电影大国,但这些年,体育电影没有进入主流电影市场,也没有出现大爆款。或许,《中国乒乓》的失败,可以成为中国体育电影史上的一个端点,通向未来更多的尝试与可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